【学院介绍特刊】语言与传播学院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06-16浏览次数:2

语言与传播学院

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s语言与传播学院前身是1998年创建的外语系。2014年,成立了外语外贸学院。2023年,学校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更名为语言与传播学院。

学院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实基础、适口径、重应用、强素能”的人才培养理念,形成了本专科并举,多专业兼容的综合格局。开设了文学门类下的商务英语、网络与新媒体、汉语言文学3个本科专业,以及商务英语、应用英语、网络新闻与传播3个专科专业,同时承担着全校的公共外语教学任务和来华留学生的教学与管理工作。

学院现有在校学生1185人,其中本科生1025人,专科生160人。专任教师共有11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40人,是一支师德高尚,教学经验丰富,团结奋发的教师队伍。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参与省部级以上各类项目10余项,校级课题20余项,发表专业论文100余篇,出版教材和专译著30余部。建有校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一流课程1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团队立项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学院注重理论与实践、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相结合培养人才。建有校内语言类和传播类实验室11个以及校外实践基地9个,教学设施完善。同时,推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并通过名师工作室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能力。每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全学科竞赛,取得较好的成绩,近三年获得共获得国家级奖项3个,省级一等奖8个、二等奖20个、三等奖30个。毕业生考研通过率逐年攀升,就业前景广阔。

语言与传播学院始终秉承“勤朴敏信”的校训,传承和弘扬天工文化精神,坚持新文科建设内涵,构建“交叉融合,多元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成为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学科带头人


车凤英,中共党员,教授,现任语言与传播学院院长,江西省外语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江西省翻译协会理事。主持完成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规划项目等省部级课题和主要参与省部级课题8项;出版著作和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曾获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新余市教育局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潘华凌,中共党员,教授,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西省“模范教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现为中国译协专家会员、理事,省外语学会副会长,省翻译协会副会长,省作家协会会员。主持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为省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主持教育部科研项目2项,省级项目7项,参与各类科研项目20多项,出版学术译著和文学翻译作品近30部。


宗建军,中共党员,教授,中国电影艺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宜春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文代会代表。创作拍摄《彭德怀铁血湘鄂赣》等多部影视剧在中央电视台及电影院线播放放映。在《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报刊杂志发表理论文章近百篇。


彭豪,中共党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主讲课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被评为“江西省精品课程”。先后在《教学与管理》《语文教学与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北大核心8篇);出版著作(含教材)7部;参与完成国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学改革项目1项、省级科研和教改课题8项。

专业建设

语言与传播学院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内涵建设,将专业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目标三者相衔接相统一,加强示范引领,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学院目前的人才培养包括本科和专科两个层次,现开设有商务英语、网络与新媒体、汉语言文学3个本科专业,以及商务英语、应用英语、网络新闻与传播3个专科专业。

01商务英语(本科)(050262)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传承天工文化精神,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熟悉文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国际商务的基本理论与实务,具有扎实的英语 语言基本功,拥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具有较强的跨文化能力、商务沟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能熟练使用英语从事国际商务、国际贸易、跨境电子商务等涉外领域工作且具有创新品格和工匠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核心课程

综合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写作、商务翻译、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管理学导论、经济学导论、跨文化商务交际导论。

(三)就业方向

商务管理、商务翻译、外贸洽谈、经贸文秘、英语编辑、英语记者、驻外商务代理、涉外公关、涉外导游、英语教育等。

02网络与新媒体(本科)(050306T)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富有天工文化精神,掌握网络与新媒体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网络传播与媒介融合发展新趋势,具备全媒体融合信息化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能在各种新媒体行业、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新媒体信息采编、策划与传播、新媒体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核心课程

新媒体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融合新闻学、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非线性编辑制作技术、数字多媒体技术作品创作、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

(三)就业方向

从事各类门户网站的信息采集、撰写、编辑;新媒体相关网站的策划、网络推广以及网站建设与管理;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记者、编辑、以及各类节目的策划、编导、节目制作;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行业的商业开发、活动创意、媒体策划;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文稿写作、视频节目策划、编导、制作工作和整合营销、媒体公关等。

03汉语言文学(本科)(050101)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自立自强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以及较强的汉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初步的汉语言文学研究能力,能够在中小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等单位从事语文教学、秘书、宣传、新闻传播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核心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写作。

(三)就业方向

教师、秘书、文案、策划、记者、编辑、宣传人员。

04商务英语(专科)(57020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英语、商务、外贸知识,掌握英语各项基本技能,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商务、外贸、外事、经贸等部门从事英语翻译、外贸等相关工作,在商务领域中,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专业核心课程

商务英语精读、商务英语视听说、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写作、外贸英语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口译

(三)就业方向

英语翻译、对外贸易、外贸制单与报关、涉外管理和营销、涉外文秘、英语教学和培训。

05应用英语(专科)(570202)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实践技能,具有较广博的人文学科知识和跨文化知识、较实用的酒店、旅行社、商务会展等相关专业知识,能在旅游社、酒店、邮轮、外贸、文化、教育、外事等部门从事翻译、管理、外贸实务、教学、涉外文秘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专业核心课程

英语视听说、英语语音学、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语听力、英语翻译、英语语法、外贸函电、日语、英语精读。

(三)就业方向

英语教育、英语导游、涉外酒店管理、外贸实务、涉外文秘、英语翻译。

06网络新闻与传播(专科)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网络新闻编辑与传播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媒介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现代网络技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较强的专业技能,能够在新闻与出版机构、网络自媒体、政府部门、各级学校、企事业单位等机构从事网站策划、信息采集、网站编辑、网络编辑、文案策划、新闻传播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核心课程

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网络新闻编辑、网络传播、广告学概论、 网页设计与制作。

(三)就业方向

在新闻、网络、出版等行业以及其它企事业单位从事编辑、记者、宣传助理、媒介专员、文秘、策划、推广等工作。

学科专业建设稳推进

学院立足地方和校情,以“新文科建设”发展为契机,紧紧围绕行业发展,创造发展条件,加强内涵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的软硬实力,以多元融合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学院着力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一体融合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专创融合、信息技术与专业教育融合、校企融合。

努力培育特色学科专业。同时,积极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优质精品课程作为学科建设和教学质量建设的重要举措。语言与传播学院已有《外贸英语函电》、《商务英语翻译》、《大学英语》3门课程被立为校级精品建设课程;《综合商务英语》被立项为校级一流课程;商务英语教研室获评“先进教研室”荣誉称号;“跨文化形象研究团队”立项为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团队立项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多名教师获评“教育教学创新名师”和“课程思政名师”。

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学院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打造“四式一化”的五联特色课堂,即交融式、情境式、案例式、体验式、项目化教学;根据课程的各自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将真实任务融入项目化教学,并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以实用为导向,“学做一体”,培养学生实战技能;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体验真实情境,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院领导高度重视,亲自推进,通过召开课程思政研讨会以及邀请思政老师共同参与教研活动等工作来扎实推进学院课程思政工作的建设,要求全体老师都要身体力行开始课程思政的建设,上好每一节课,思考好专业知识和思政的结合点。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商务英语专业教研室获评先进教研室。

学院将加快实验实训管理信息化建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通过“一流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推动专业内涵的建设,促进应用转型更加深入,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并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商务英语专业教研室获评先进教研室)


(专业课程思政研讨会)


(学院磨课说课活动)


(部分教师教学所获荣誉)

科研竞赛并进结硕果

近年来,语言与传播学院在抓好教学质量的同时,科研和竞赛工作也齐头并进,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学院近年来主持的科研项目(部分)




(横向课题立项登记表)




学院近年来主编参编的教材(部分)


学院近年来申请的专利(部分)


学院近年来在各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部分)

学院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时,既注重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同时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各类竞赛与活动,以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商务英语技能大赛、全国口译大赛等各类竞赛,近三年共获得国家级奖项3个,省级一等奖8个、二等奖20个、三等奖30个、团体奖2个。

考研就业前程似锦

在天工文化的熏陶下,同学们都有着一种不怕吃苦、勇于挑战的精神,语言与传播学院也始终秉承“勤朴敏信”的校训,为社会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竞争,具有鲜明特色的优秀复合型应用人才。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例如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能够在商务、经贸、旅游、传媒、外事等多个领域胜任笔译、口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成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宣传和引进社会科学技术文化的中坚力量。




优秀校友谭丽华(中)




语言与传播学院目前共有38名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2020年首届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共有4名同学被录取,2021年共有13人被录取到南昌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2023年升学率再创新高。

语言与传播学院十大核心竞争力

语言与传播学院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工匠精神和生态思想的培养,而天工文化是创新意识、工匠精神和生态思想的富矿,发掘天工文化这些积极元素,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语言与传播学院秉承和弘扬天工文化的创新精神,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以用导学、以用促学,以赛导学、以赛促学”的“双导双促”竞赛模式。同时鼓励学生在学校和实践中学习天工文化的精髓,即求实创新的品格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十大核心竞争力。

01坚持党建引领 文明薪火相传


学院坚持“党建+”理念,聚焦大学生品德、思维、认知、行为等发展规律,以培养学生成长思维模式、提升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创建了“党建+跨文化育人”的独特品牌,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党员主导和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红色基因传承、党建主题融入课堂中,融入就业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创作中,做到润物无声,有情育人。

02积极培新育优 争创赛事先锋


为促进青年教师的个人发展和教师团队建设,选拔优秀选手参加教学大赛,学院借助“外教社”、亿学杯等教学大赛平台,每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近十年来,已有多名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获奖。

03致力专业特色  开展第二课堂


(语言与传播学院第三届英文短剧大赛)


(语言与传播学院第二届英文歌曲大赛)

学院着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开展学院特色一院一品第二课堂活动,多次举办了如“红色故事翻译大赛”“英语短剧大赛”“配音大赛”等一系列学生研究、阅读、写作大赛,让优秀生脱颖而出,形成激励机制,影响和带动全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在校园里营造浓厚的外语学习氛围,也让学生在英语竞赛的舞台上展现新时代学生的风采。

04重视赛事文化  秀出青春魅力








(语言与传播学院部分学生获奖证书)

学院创新“以用导学、以用促学,以赛导学、以赛促学”的“双导双促”竞赛模式,始终坚持“学校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练”,很多赛事创造了与名牌大学同场竞技、同台领奖的优异成绩。随着我校转型发展步伐的深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学院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举办技能大赛为载体,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全国级别的商务英语、英语翻译技能比赛。通过技能大赛,学院课程体系设置逐步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育教学制度日趋完善,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明显提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教学机制已初步建立并取得明显成效。学院注重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各项能力,每年都组织开展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口译大赛、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竞赛、商务英语大赛、江西省职业技能大赛全媒体运营师赛项等各类活动与比赛,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05砥砺创新品格  弘扬工匠精神

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立德树人,践行育人使命,弘扬天工文化,砥砺创新品格,学院通过会议、社会实践、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立德树人、天工文化育人活动。这也是为进一步拓宽青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平台、打造立德树人教育的新品牌、发挥杰出校友的力量在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中起榜样示范作用。学院还积极利用杰出校友资源,组织杰出校友回母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围绕“爱国爱校”、“勤奋学习”“立志报国”等多个主题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宣讲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学院开展的“弘扬天工文化、砥砺创新品格”优秀校友及教授讲座,不仅为我院学生提供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和学习机会,也为学院师生与校友提供了情感交流平台,对推进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既让同学们得到了优秀校友的宝贵经验,又提高了同学们面对职场的信心,让同学们对进入职场与社会有更加充分的准备。


(学院学生参加优秀校友讲座)

学院十分注重发挥老教授在教学科研中示范引领作用,以及对科研的重视,并举办了教授系列讲座,逐渐向下延伸,形成以老带新和传帮带机制,在课堂教学、项目申报、毕业论文指导中发挥其特有的优势,督促、激励、指导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学术研究中挖掘潜力、充分实现个人发展。如学院潘华凌教授和胡宜平教授多次为全校师生举办讲座,深受师生欢迎。在老师们对科研的重视下,学生们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翻译团队师生合影)


2018级商务英语专业谢仪瑄同学2021年发表学术论文)


2017级熊晴雯同学创新创业省级重点训练项目立项)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於硎。为了能够让同学们更好地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热潮,树立健康向上的创新创业观念,更快地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学院也十分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鼓励动员学生参加”互联网+“大赛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


2020年互联网+创新创业答辩会)


2021年互联网+创新创业答辩)


(大学生科研项目结题证书)

06顺应时代潮流  开展思政教育


学院以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双创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为载体,着力打造学院“三大品牌”实践活动:一是“弘扬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充分利用主题班会、主题团课或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广泛开展红色实践,传承红色基因;二是“传承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大型活动组织学院学生,强化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三是“强化榜样力量”,通过邀请校领导、思政专家、本专业优秀学生为对象,进行采访、座谈、报告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接触身边的先进人物,让学生们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力量。同时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院领导高度重视,亲自推进,通过召开课程思政研讨会以及邀请思政老师共同参与教研活动等工作来扎实推进学院课程思政工作的建设,要求全体老师都要身体力行开始课程思政的建设,上好每一节课,把握好专业知识和思政的结合点,并将38门课次优秀案例汇编成《课程思政案例集》。

07深化教学改革  尽显吾院华章


学院通过探索完善课程体系设置,优化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考试评价机制等多种方式,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探索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在理论层面上,参与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为构建多元化个性化课程体系设置提供了较为完备的教学资料。在实践层面上,从试点教学开始,由点及面,探索实施特色授课模式;同时建立完善了考试评价新机制,将教学着眼点完全放到增强能力、提升素质上来。在成果转化上,实现了教学与科研两相长、两促进。教师在教学中积累总结的好经验,为英语教学改革研究提供生动的实践素材;教师在科研中的研究成果,也为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科研能力不断增强,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08加强中外交流  共品文化佳酿


为提高师生人文素质、拓宽国际视野,学院高度重视跨文化交流。2017年至今,已连续三年邀请来自各国的留学生代表来学院与师生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周”和双语俱乐部活动,并以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为契机,如端午节、重阳节等节日邀请外国留学生一起体验中国传统文化节日,通过系列文体活动、座谈研讨、互动交流等多种方式,有效激发师生的教学和学习热情,拓宽了师生的国际视野,提升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09深化校企合作  推进产教融合


学院通过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增强校企合作的力度,与江西省立木企业集团、东莞市龙旺五金有限公司等多家合作企业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为学院专业人才的培养搭建理论与实践相对接的平台,形成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与应用能力为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实现共建课程、共享资源,协同培养创新人才。

10携手约会晨光  自信我心飞扬


为了提高我院教学质量,培养学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我院开设了特色晨读系列活动,并在每两周评选晨读之星、颁发流动红旗,自开设以来得到了师生们的广泛支持。随着外语特色约会晨光系列活动的相继展开,我院学生能够有更加精彩的表现,温故而知新,提高专业素养,共同促进我院学院学风建设,营造良好外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