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与能源工程学院简介
智能制造与能源工程学院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从单一专科教育发展为专科、本科并举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学院始终坚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的发展思路,秉承“实基础、适口径、重应用、强素能”的人才培养理念,确立了面向《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大国工匠人才的办学定位,形成了以智能制造为特色的学科专业群,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院现开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五个本科专业,同时开设了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专科专业。
目前,学院共有在校生1000余人,专任教师6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5人,副高级职称23 人;具有博士学位9人,硕士学位32人,双师型教师35人。
具有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优质的教学团队,拥有智能制造、新能源、工业4.0等6个校内综合性实训基地,下设37个实验实训室,设备总值3400余万元,可以满足专业实践教学。
建有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省级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一流课程、2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1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智能制造与能源工程学院专业带头人基本情况
陈敏,女,本科,高级工程师,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工程。现担任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带头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次,发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篇,主持完成省级教改课题2项、教育厅产学研课题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
周平,男,中共党员,硕士,教授,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现担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带头人。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篇,EI检索论文1篇;主持完成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课题1项,江西省高校校改课题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
史洪松,男,中共党员,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工业产品设计。现担任学车辆工程专业负责人,省级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带头人,全国3D设计大赛评审专家,江西省模具工业协会常务理事,江西省工程图学学会常务理事。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篇;主编教材7部;主持完成省级课题4项;获国家专利12项。
学院学科建设和科研竞赛成果
一、学科专业建设成绩显著
2022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荣获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荣获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2022年UG(机械产品设计)荣获江西省一流课程;2021年《UG NX8.0 机械设计》《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子技术》荣获校级一流本科课程;2020年《机械制图》《光伏电池原理与工艺》《电气控制与 PLC》《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与施工》《汽车构造》荣获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21年《电路原理》《创新基础理论—TRIZ》荣获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2年《机械制图 B》荣获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2年“教研学做一体化”机械制造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荣获江西省职业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2年“教研学做一体化”机械制造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新能源类专业“互联网+多元融合”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荣获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s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2年基于“TRIZ”理论的“三创”进阶式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荣获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s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学院在2021/2022学年第1学期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荣获校级“优秀组织奖”;2021年度学院评为校级先进教学管理单位。
二、科研竞赛成果
(一)学院近三年的科研成果
学院始终将教学与科研作为学院发展的两翼,注重科研团队的建设和科研项目的申报,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
1.自2020年以来,学院教师共主持或参与省级课题9项、校级课题16项。
2.自2020年以来,学院教师共编写教材8部。
3.自2019年以来,学院教师共发表论文78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5篇。
4.自2020年以来,学院教师共申请实用新型专利84项,软件著作专利1项。
(二)学院近三年赛事文化
学院秉持杨名权董事的“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理念,精心凝练以学校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三苦”精神为核心的赛事文化,学科技能竞赛硕果累累。近三年我院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市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的有60余人次,并涌现出了刘传安、熊淑秋、李海英、蔡振兴等学科竞赛模范,促进了学院的赛事文化、指引了学院的赛事精神、激励了更多的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省部级、国家级别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也很好的促进了学院优良学风的形成。
智能制造与能源工程学院毕业生就业与考研情况
2018年以来学院共有75名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2018年8人,2019年8人,2020年16人,2021年10人,2022年18人,2023年15人),其中985、双一流高校2人,211大学4人,全校目前考取最好大学也是我院贾志广同学,最突出的是2018级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1班15栋503宿舍和21栋420宿舍的学生,两宿舍的10名学生先后被省内外著名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录取率达100%。学院已形成了优良的考研氛围和比学赶超的学风,考研成功率和质量逐年攀升。
学院面向《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紧紧对接市场、对接前沿开设专业,就业前景好,历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排在学校前列!学生从入学开始,学院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创新创业指导课等课程,全过程全方面指导学生高质量就业。
学院坚持以省市和学校就业工作文件要求为指导,遵循“引领、咨询、指导、帮扶”的基本服务理念,以“平安抗击疫情、加快推进就业”的工作方针,全面实施“全员参与、网格管理、责任到人、积极推进”的思路,不断加速就业工作力度,连续多年完成年度就业工作目标。学院制定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方案,对毕业生情况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准确掌握毕业生情况,按照“重点关注、重点推荐、重点服务”的原则加强管理,周密部署,统筹安排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毕业生、就业困难毕业生、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等群体开展就业帮扶工作,实施“一对一”、“多对一”就业帮扶,确保学院困难毕业生全面实现就业。连续多年毕业生就业率都超过了省均就业率。学院的就业工作综合考核成绩多次在全校排名第一,学院近五年共四次获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s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同时积极鼓励在校大学生党员支援新疆建设,2018至2019年学院共为新疆建设发展培养了2名在校大学生党员,始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
学院获得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ingKong Sports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18届毕业生冷芬学支援新疆建设
2019届援疆学子郑桃兵
智能制造与能源工程学院十大办学特色
智能制造与能源工程学院前身为机电工程学院,成立于2001年,经过22年的发展,学院的学科专业特色进一步彰显,师资队伍日益优质,教学条件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科研竞赛成果不断增质,内涵建设不断增强,并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特色。
一、办学历史较久、办学经验丰富
学院创办于2001年,是学校较早成立的学院之一,经过22年的发展和创新,学院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沉淀了一大批优质的教学资源,学院现已形成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领衔的智能制造新工科学科专业群,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
二、办学定位准确、学科特色鲜明
学院按照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学院从创办之初就确立了面向制造业培养人才的办学定位,学院紧跟《中国制造2025》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学院根据新工科和OBE发展理念,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重点建设智能制造学科专业群,推动人才培养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进行转变,确保学院人才培养具有工业4.0特征,努力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办学理念
学院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把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牵引绳”,将一切服务于学生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四、不断优质的师资队伍
学院把握发展关键,时刻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首位。坚持“专家治校、学者治学”,不断加强引进和培养高学历、高职称等高层次人才,为每个本科专业聘任了专业带头人。目前,其中正高级职称15人,副高级职称23 人;具有博士学位9人,硕士学位32人;“双师型”教师35人;具有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优质的教学团队。
五、办学条件不断提升
学院实验实训设备齐全,建有工业4.0智能工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车辆工程、新能源、机电工程等六大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3400余万元,可以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求;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学院与新钢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新余精诚精密有限公司、浙江万里扬股份有限公司、晶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12家公司开展了深度的校企合作,建立了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了资源共享。
六、专业建设成果显著
经过不断的建设和发展,学院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截止到目前,学院共有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省级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2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1个校级一流建设专业、1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5门校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一流课程。
七、科研竞赛成果不断增质
学院始终将教学与科研作为学院发展的两翼,注重科研团队的建设和科研项目的申报,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自2019年以来,学院教师共主持省级课题立项12项;编写教材7部。发表论文86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6篇;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75项。
八、学生考研结硕果
2018年以来学院共有75名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2018年8人、2019年8人、2020年16人、2021年10人、2022年18人、2023年15人),其中985、双一流高校2人,211大学4人,考研成功率和质量逐年攀升。
九、新技术、双导师融入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在校专业学习效果的一个综合检验,为此,学院非常重视毕业设计工作,将学科专业前沿技术3D打印技术融入到毕业设计中去,同时安排双导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在注重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毕业设计实际作品制作。
十、服务地方经济在行动
学院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连续五年组织师生对口帮扶新余市袁河工业平台一年一度的南方农业机械产品展;同时积极鼓励在校大学生党员支援新疆建设,2018至2019年学院共为新疆建设发展输送了2名在校大学生党员,始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
智能制造与能源工程学院专业简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
专业代码:080202
1.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自立自强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勤朴敏信素质,传承天工文化精神,掌握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和智能制造技术,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能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从事设计制造、科技开发、运行管理和相关技术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主干课程:
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
3.特色课程:
金属工艺学、机器人技术与应用、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先进制造技术、UG、智能制造技术。
4.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与实施工作;机械、电气、液压、气压等控制设备的维护维修工作;工艺工装的设计、制造工作;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高智能设备的编程及操作工作;机械CAD/CAM技术的应用工作;机械设计与制造的现场技术管理工作;机电产品的销售和服务工作。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
专业代码:080601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人文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拥有扎实的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对复杂工程项目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能及时跟踪本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并应用于工程实际,能够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相关的工程设计、系统运行、控制、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实验分析方面的研制开发、管理和计算机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主干课程:
电路原理 、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基础。
3.特色课程:
信号与系统、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气检测技术、电气控制与PLC、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4.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电力设备制造行业从事高电压设备的设计、开发、生产和管理等工作,可在电力系统从事高压设备的运行维护方面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就业于电业局,供电局,发电厂,也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车辆工程(本科)
专业代码:080207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汽车构造方面的知识,汽车及工程车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进行机械和车辆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能力,能在企业甚至是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与车辆工程有关的生产制造、试验检测、应用研究、技术服务、经营销售、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主干课程:
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车辆构造、车辆理论、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车辆设计。
3.特色课程:
新能源汽车、现代汽车新技术、汽车电子控制技术、UG、MATLAB程序设计与应用、汽车使用与技术管理。
4.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整车及其零部件的研究、设计、制造、检测、实验及运行管理、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从事科研院所的技术开发工作、高等院校车辆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交通部门的交通管理工作,以及其它企、事业单位的相关技术咨询与管理工作。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
专业代码:080503T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人文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拥有扎实的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新能源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对复杂工程项目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能及时跟踪本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并应用于工程实际,能够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等部门独立从事新能源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工程设计、系统运行和项目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主干课程:
新能源概论、大学化学、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工程力学、传热学、自动控制原理、电气控制与PLC、储能原理及技术、机械设计基础。
3.特色课程:
光伏电池原理与工艺、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光伏系统设计与施工、智能微电网技术。
4.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国家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相关各类大、中型企业,从事与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的设备制造、检修与维护、集控运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学校、科研院所等单位进行相关方面的教学、工程设计等工作。
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
专业代码:080501
1.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自立自强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勤朴敏信素质,传承天工文化精神,掌握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在新能源领域从事相关研究开发、工程设计、优化运行及生产管理等工作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及具有较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
2.主干课程:
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动力工程测控技术、热工自动控制系统、换热器原理与设计。
3.特色课程:
材料力学、新能源概论、风力机原理与设计、能源与动力工程、太阳能利用原理与技术。
4.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能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及相关方面的研究、教学、开发、制造、安装、检修、策划、管理和营销等工作。也可在本专业或其它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科)
专业代码:560301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勤朴敏信素质,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技术工作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能从事普通机床操作、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机电产品设计与工艺、车间现场管理、机电产品维修与售后服务以及机电设备的维修安装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2.主干课程:
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AutoCAD、传感器原理及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电气控制与PLC、自动控制系统、UG软件。
3.特色课程:
工业机器人、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3D打印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与应用前沿,物联网技术与应用。
4.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相关企业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规划、管理及安装、调试、维护,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研发设计,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市场销售,技术支持服务及机械加工、机械设备操作技术、数控加工工艺及数控编程软件的编制等工作。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科)
专业代码:560102
1.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满足机械加工领域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具有勤朴敏信的职业素质,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实践能力,掌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熟练的机械加工设备操作、机械产品工艺编制和自动化机械加工设备维护能力,能熟练进行机械产品售后技术服务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2.主干课程:
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AutoCAD、传感器原理及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电气控制与PLC、自动控制系统。
3.特色课程:
UG软件、3D打印技术、工业机器人。
4.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机电装备制造业,从事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机械制造工艺与现场实施、机械加工与检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与维护、 CAD/CAM技术运用等岗位工作。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科)
专业代码:560309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职业道德和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意识和能力,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需求。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具有安全生产意识,严格按照行业安全工作规程进行操作,遵守各项工艺流程,重视环境保护,并具有独立解决非常规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现代工业机器人安装、调试、维护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机械结构设计、电气控制、传感技术、智能控制等专业技能,能从事工业机器人系统的模拟、编程、调试、操作、销售及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维护维修与管理、生产管理及服务于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具有勤朴敏信素质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2.主干课程: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气控制与PLC、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工业机器人编程与应用、机器人设计与制作。
3.特色课程: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编程与应用、机器人设计与制作、机器人故障诊断、人机交互界面技术。
4.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将进入机器人及其关联设备制造企业从事机器人及其相关机电设备的应用、编程、调试和系统集成;进入机器人及其关联设备销售企业从事机器人及其相关机电设备的应用、编程、调试和维护;进入机器人及其关联设备的公司从事机器人及其相关机电设备的运行维护和系统集成工作。